来源: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
什么是贸易调整援助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市场主体应该承担正常市场竞争产生的风险,原则上政府不应干预。但是,有些风险是因为贸易政策突然变化造成的,比如政府推进贸易自由化进程中降低部分产品进口关税,导致国内相关产业和企业受到进口冲击、经营困难等,政府就有必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贸易调整援助(Trade AdjustmentAssistance, TAA)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创设的一种贸易政策工具。贸易调整援助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的《1962贸易扩展法》,当时肯尼迪政府推行自由贸易政策,为换取特定利益集团和对贸易自由化持观望态度的国会议员对自由贸易法案的支持,提出建立贸易调整援助,帮助自由贸易中的受损者恢复竞争力,推进产业升级和自由调整,更好地应对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后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欧盟、韩国等也陆续建立了针对贸易的调整援助制度,并在实践中广泛实行。简单来讲,贸易调整援助就是一种由政府实施的、对因国际贸易环境突然变化而受到损害的企业、产业及相关从业人员提供救助的政策工具。我国贸易调整援助制度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贸易调整援助制度落地实施,探索拓展开放条件下维护国内产业利益的政策支持途径。201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研究建立贸易调整援助机制”,201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研究设立贸易调整援助制度”。在上述政策引导下,地方实践稳步推进,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3个省(区、市)相继出台了贸易调整援助实施方案或指导意见。2021年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要构建与更高水平开放相配套的监管和风险防控体系,丰富贸易调整援助、贸易救济等政策工具”,为制度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同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和商务部等5部门出台《关于推进贸易调整援助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在农业农村领域开展试点”。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修订草案中,拟增加“国家建立贸易调整援助制度”条款。值得注意的是,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在实践中对贸易调整援助的概念进行了延伸,将援助的动因由单纯的进口冲击扩展至整个贸易环境变化造成的冲击,包括产业及企业受到外部歧视性贸易政策严重影响,或者因政府应对外部歧视性贸易政策而受严重影响,这些都是援助重点。比如,特朗普上台后不断提高我输美商品关税,对部分以美市场为主的农业产业、企业及相关从业者影响严重,政府就可以通过贸易调整援助进行帮扶。农业领域贸易调整援助实践入世二十多年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快速发展,已成为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国和进口国、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与此同时,我国农产品平均关税只有14%,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关税水平不足的情况下导致大量非必要进口,对国内农业产业健康发展造成冲击,探索实施农业贸易调整援助成为保障农业产业安全、扩大农业高质量开放的必要之举。近年来,农业领域的试点工作也取得积极成效。2019年,食糖保障措施到期终止后,为进一步支持产业发展,提高竞争力,先后在广西和云南的食糖产业开展贸易调整援助试点工作,援助方式以技术援助为主。在广西5个主产县开展10场技能培训,包括针对种植户的糖料种植技术培训和针对农技人员的新品种及高糖技术培训。2020年,云南也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食糖产业贸易调整援助试点工作,援助方式包括直接援助、分类支持、保险辅助,当年榨季物流费用减少近2000万元,糖料蔗种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以上,保障了3.2万糖业工人和45个主产县约600万糖农收益。贸易调整援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一环。从政策探索到法律化进程,从地方试点到农业领域的实践创新,我国贸易调整援助制度逐步走向成熟。未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修订落地和更多产业试点展开,贸易调整援助将在平衡开放与安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稳定就业市场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在全球化面临新挑战的背景下,我国应继续优化贸易调整援助政策工具,使其成为推动高水平开放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的有效保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