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XM00121-04-00-2013-001 主题分类 部门年度工作报告
发布机构 厦门市商务局 文 号
生成日期 2013-01-21
标 题: 厦门市商务局2012年工作总结及2013工作思路
内容概述: 厦门市商务局2012年工作总结及2013工作思路
厦门市商务局2012年工作总结及2013工作思路
发布时间:2013-01-23 09:16
字号: 分享:

  厦门市商务局2012年工作总结及2013工作思路

  (2013年1月18日)

  一、2012年工作总结

  2012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中央提出的“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打造“五个厦门”、当好“三个排头兵”的战略部署,围绕商务中心工作,着力推进外贸稳增长调结构,着力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着力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着力培育现代服务业,着力推进重点民生工程项目建设,着力提效能促发展,全力保持我市商务平稳健康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

  ――外贸进出口企稳回升。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744.7亿美元,同比增长6.2%,其中出口453.9亿美元、进口290.8亿美元,分别增长6.4%和5.9%;进出口增幅第四季度实现“三连升”,升幅达2.3个百分点;外贸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在全国百强城市排名提升一位至第5位。

  ――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2.1亿元,同比增长10.2%;商贸业实现GDP增加值38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14.0%,占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29.0%,居第三产业首位。

  ――现代服务业形势喜人。服务外包快速增长,全年登记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6.1亿美元,执行金额4.9亿美元,分别增长75%和55%。网络零售迅猛发展,全市网络零售(B2C)销售额突破50亿元,增长1.8倍。会展市场总体平稳,全市共举办展览157场、面积135.5万平方米,会议2224场、参会人员50.5万人,带动相关产业收入近40亿元。

  ――副食品供应充足安全。肉、菜、蛋、禽、果、水产品等主要副食品市场供应充足,全年蔬菜批发交易量140万吨、生猪定点屠宰量130万头、水产品批发交易量11万吨、蛋品市场流通量约6万吨,均明显高于需求量,增长12%;食品类价格总体上涨4.7%,较上年同期大幅回落6.4个百分点。全市食品安全状况良好,22类主要食品及接触材料总体合格率达92.3%,30项主要食品污染治理指标均达到省定要求,且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效能建设年成果丰硕。按照市委深化效能建设年的工作部署,深入开展“下基层,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活动,积极落实“马上就办”和“三增三减”等工作,机关效能水平显著提升,全局23个行政审批事项办结时限全部压缩至法定时限的40%以内、审批流程压缩到5个环节以内,全年共受理各类审批服务事项超过3万项,即时办结率达60%。全年局机关共有19人次获得市级以上表彰,获得先进集体称号13个。

  一年来,我们重点抓实“六个着力”,实现了“六个提升”:

  (一)着力稳增长调结构,提升外贸综合竞争能力

  一是资金支持稳增长,外贸增速企稳回升。为应对严峻的外贸形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多次专门研究稳定出口的政策措施,要求各相关部门提高认识,群策群力,共同推动外贸稳定增长。我局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建立了由局领导和相关处室为责任人“一对一”帮扶机制,密切跟踪企业,及时掌握并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出台和修订了10项外贸扶持政策,支持企业扩大出口、开拓风险市场、吸引异地货源等,资金总盘超过5亿元;同时,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鼓励企业用好用足政策,并想方设法加快资金兑现速度,年内已兑现各扶持资金超过2亿元,惠及我市近3,000家(次)企业,大大提升了企业扩大进出口的积极性。在政策的激励下,一批大型生产性企业和流通型外贸企业进出口显著回升,有效促进了我市外贸的平稳增长,外贸累计增速也从9月份的3.9%实现三连升,全年增长达到6.0%。

  二是政策引导调结构,外贸结构持续优化。帮助企业提升研发设计水平。争取国家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资金5,750万元,支持我市企业提升研发设计水平,并新建成第三批外贸公共服务平台8个,资金扶持超过1500元;争取国家外经贸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资金支持我市同安、翔安两区11个生产型出口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扶持资金达1,328万元;成功引进德国红点设计机构在厦举办“2012中国国际设计营商周”, 这是享誉世界的德国红点设计机构首次以主办方身份在中国办展,共有28家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参展,展示面积超过1700平方米,为我市外贸企业搭设了与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和设计师对话交流、交易平台。继续加大出口基地培育工作。保健康复器具基地和水暖卫浴基地两个项目入选商务部第二批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节能灯具、机械装备、体育用品三个省级出口基地的215个项目获得福建省出口基地专项扶持资金401万元,火炬高新区科技兴贸基地、汽车和船舶出口基地等国家级示范基地进一步做大做强。民营外贸经营主体培育稳步推进,民营外贸主体突破1.2万家,进出口逆势增长12.5%,对全市外贸增长的贡献率达105%,成为稳定厦门外贸的中流砥柱。大力推动流通型外贸企业延伸价值链,向供应链企业发展,建发、嘉晟等一批掌握订单、研发设计、口岸物流和融资结算等高附加值出口环节的流通型外贸企业不断壮大,使我市异地货源出口比重不断提升,占全市出口比重达39%,较上年提升2个百分点。进一步加大原材料、资源性商品等大宗商品进口扶持力度,并新增加八大类消费品的进口扶持,全年共有55家企业获得进口扶持资金800余万元,14家企业获得国家进口贴息资金500余万元,铁矿、煤矿等资源性商品进口保持快速增长,酒类、食品、水果等消费品进口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服务贸易稳步增长,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突破4亿美元,技术进出口突破5亿美元,均实现较快增长;有6家企业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较上年增加5家;首次有3家企业获国家技术进口贴息补助,并有22家企业获得技术出口贴息补助;嘉晟“电子商务平台”成为我市首个“服务贸易”项下的国家进出口银行贷款贴息项目,获得2100多万元的资金支持。

  三是开拓市场保份额,新兴市场比重提升。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投资设点,开展跨国经营,开拓国际市场,全年共新批对外投资项目80个、协议投资金额6.2亿美元,境外企业带动出口超过20亿美元;同时,充分利用争取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的契机,组织企业与发展中国家官员进行深度对接,帮助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全年共争取8个国家援外培训项目,培训了来自4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组织的217名学员。积极通过广交会等国内知名展会平台,帮助企业抓订单,其中春秋两届共有1097家(次)企业参展,总展位数3291个,分别较上届增加62家企业和100个展位,此外还组织超过500家次企业参加华交会、东博会、中博会、西博会等16国内外知名展会,展位数超过600个。继续组织和鼓励企业赴境外参展,全年共组织12个开拓海外市场团组,并安排20个重点展项和30个新兴市场展项鼓励企业参展,共有502家次企业参展,展位765个。用足用好国家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扶持资金,支持我市中小外贸企业境外参展、产品认证等各项开拓国际市场活动,全年有超过1500家次企业的2500多个开拓市场项目获得资金支持,扶持资金总额达5070万元。由于加大了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我市对新兴市场出口比重也较上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至24.2%。

  四是提升服务优环境,企业经营环境优化。推动企业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减少汇率损失,我市仅有173家企业被列入重点监管企业名单,占比不足0.6%,全年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达433.7亿元,猛增1倍,占全市外贸总额比重较上年大幅攀升至约10%。配合国税切实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全年企业申报退税审批率达96%,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退税额增长15%,高出出口增幅9个百分点。加大出口信保扶持力度,扩大行业统保试点,有效帮助企业防范出口风险,全年保费扶持突破1亿元,企业投保出口额达82.8亿美元,增长31.0%,一般贸易覆盖率大幅提高5.6个百分点至33.8%,企业获得赔付近2000万美元,增长1.5倍。强化与海关的协调配合,进一步优化企业通关环境,成功争取厦门口岸入选全国9个稀土出口限定口岸之一,成功协调一批出口许可证、通关级别、产品归类等问题。持续优化企业进口经营环境,帮助象屿大昌行、古龙进出口公司申请到肉鸡进口资质,推动建立酒类、水果等进口集散平台,进口码头、仓储等公共服务平台也进一步完善。帮助外贸企业缓解融资难问题,继续推动银行办理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货款,共帮助49家企业获得出口退税托管贷款额度超过27.8亿元;继续帮助企业利用出口信保保单融资,全年共有150家企业获得保单项下融资,金额达15亿美元。强化贸易救济,在全国率先开展行业公平贸易工作点,全年共组织175家企业应对12起涉及我市的国外“两反两保”新立案件,其中有9家企业应诉5起国外贸易救济措施,应对率显著提升,欧盟对华陶瓷餐厨反倾销案我市5家企业应诉,成为我市单案应诉企业最多的一起贸易摩擦案件;金达威公司在美国辅酶337调查案件中终裁胜诉,这是我市企业首例应诉并胜诉的337调查案。

  (二)着力促流通扩消费,提升区域商贸中心地位

  一是完善设施促流通,流通水平不断提升。完成并颁布《厦门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修编)》,首次提出构建区域性都市级商业主中心的定位,确定构建“两主五副十六区”的商业空间布局。推动在建在谈高端百货项目落地开业,促进商业结构调整,中华城美岁百货开业,闽南古镇奥特莱斯项目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推进一批区域性重点专业市场建设,全省最大的象屿五金机电专业市场顺利开业,翔安家禽定点屠宰及批发交易市场、闽台中心水产品物流中心、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海西名品城、北站汽车物流中心、北站国际茶港城等重点专业市场建设顺利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我市成功入选全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有4家企业列为试点项目,并完成了90个社区回收点、3个分拣中心和1个集散市场建设。现代物流技术应用和城市共同配送试点取得积极效果,我市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现代物流技术应用和城市共同配送试点城市,有10个项目列为试点。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首次引入新华都大型企业参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完成翔安马巷乡镇商贸中心、10家农村连锁农家店和50家偏远社区连锁便利店建设;推进综合维修网络体系建设,建成3个中心区级、10个乡镇维修站、17个村级维修点。

  二是拓展领域挖潜力,新增长点不断涌现。认真研究解决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应统尽统问题,积极推广现代运营方式,推进综合商城统一结算,全年共有8家新开业的限上企业纳入统计名录,并推动7家综合商城成立“大个体”, 3家实现统一收银结算,4家完成上报统计数据,新增零售额超过10亿元,对全市零售额增长贡献超过1个百分点。抓住服务消费这一增长点,大力发展生活服务业,家政服务工程深入推进,全年共免费培训家政人员2415人,对12家家政企业的220名月嫂进行星级考核评定,组织27家家政企业的129名家政服务员开展家政服务技能比赛;早餐工程更加便利安全,全市餐车网点已突破2500个,其中岛外已超过700个,每天供应早餐超过30万份,同时营业截止时间由上午8点延长至9点;午餐工程进一步做大,日实际生产供应超过2万份。

  三是强化促销扩消费,商贸中心地位突显。深入开展促消费活动,成功举办闽台特色伴手礼暨乐活年货节、2012年全国消费促进月暨购物嘉年华、厦门购物节等大型促销活动;发动各区组织开展消费促进活动,全年各区共组织开展25项消费促进活动,促进商、旅、文化融合。深化高铁营销,因应龙厦动车开通,推选厦门优特商家、厦门老字号等活动,编制“口袋书”在动车沿线分发,塑造厦门商贸品牌,吸引外来游客消费。继续落实家电下乡政策,全市已备案销售网点数量达到263个,累计销售量为24.8万台,销售金额突破6亿元。此外,应用自助电子导购促销平台,在繁华商业中心、购物广场、旅游聚集区布点设置,方便游客查询打印。

  (三)着力推综改争先行,提升对台经贸交流优势

  一是多方调研定方案,中心目标定位确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陆对台贸易中心”建设工作,将其与“两岸合作示范区”、“两岸金融中心”、“东南航运中心”共同组成有机融合、相辅相成的“一区三中心”,构成我市贯彻落实《总体方案》的核心内容,并从定位和与“一区三平台”对应的角度出发,将其更改为“两岸贸易中心”。我局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积极协调有关职能部门,深入开展前期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岸贸易中心”的目标定位,即通过建立和完善一系列贸易平台载体,在市场准入和贸易便利化方面先行先试,构建较强国内外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市场体系,深化两岸贸易合作和国际贸易合作,打造贸易体制创新实验区和两岸国际贸易合作示范区。

  二是争取政策重先行,先行先试取得进展。向商务部上报我市关于ECFA后续单项协议中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贸易投资便利化等方面共85条政策建议,其中厦门先行先试建议(69条)、大陆给予台湾优惠安排(1条)、台湾给予大陆优惠安排(15条)。沟通多个部委争取提高大嶝对台小额贸易市场免税携带额政策,目前国务院已批准自11月1日起大嶝市场台湾商品免税携带额由原来的3000元人民币翻番提高到6000元人民币。积极向海关总署争取并于11月1日获批设立国内首个水上公共保税仓库。

  三是完善平台促经贸,特色交易平台做大做强。做强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前十月市场客流量达204.2万人次,增长16.2%,交易额达7.8亿元,同比增长43.9 %;加强建设厦门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凸显其两岸农产品商贸交易的平台优势,台湾水果进口量保持快速增长,前十月进口量7006.5吨,进口额715.2万美元,分别增长21.4%和33.2%,自2008年以来一直保持大陆第一口岸地位;先行先试开展对台湾大米的进口工作,促成大陆进口台湾大米第一单在厦产生,全年进口量达525吨,位居大陆首位。在一系列特色交易平台的带动下,我市对台贸易稳步发展,全年贸易额达80亿美元,占全省比重约达2/3。

  四是产业对接强合作,两岸产业合作深入推进。大力推进两岸冷链物流试点工作,制定出台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组团赴台开展两岸冷链物流交流合作,促成厦门翔业集团万翔冷链物流中心、嵩海集美海峡食品物流园分别正式与台湾中华工程公司、台湾工业研究院签约合作。持续推进会展合作,支持办好第四届海峡论坛、第十六届台交会、第十届食博会、2012海峡物流论坛等多个涉台展会,进一步深化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全市常年展中有12个展览项目有台湾企业参展。大力推进赴台投资,新增赴台投资项目4个,增资项目1个,投资总额7822万美元,增长超过40倍,其中华天港澳增资6500万美元建设“金门华天大酒店”项目被国家发改委列为重点对台投资项目,是大陆企业赴台湾地区投资金额最大的项目。

  (四)着力强扶持重培育,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一是扶持龙头点带面,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大力培植经营主体,积极引进一批服务外包企业,全市服务外包企业增至150家,较上年末增加23家,其中服务外包业务金额超1000万美元的企业12家,离岸服务外包业务超过500万美元的企业16家,翼华和雅马哈2家企业入选全国100家重点联系企业,戴尔服务入选“全国服务外包20强”;成立服务外包产业联盟,引导服务外包企业及其相关机构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享资源,提升我市服务外包的整体竞争力,首批有23家企业和机构参加。积极扶持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市共有11个公共平台项目获得商务部1060万元资金支持。积极开拓服务外包市场,组织企业参加大连软交会、首届京交会等知名服务外包展会,并组团赴台开展服务外包产业合作对接,积极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外包市场(国家和地区)由上年的55个增至67个,其中离岸合同总金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国家(地区)12个。做好规划和政策调研,完成《厦门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编制工作,并积极研究探索出台政策,积极借鉴其他示范城市的政策经验,拟定《加快我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措施》和《服务外包产业人才计划实施办法》上报市政府。

  二是强化营销促招揽,会展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进一步加大会展业的扶持力度,有102个会展项目获得会展专项资金1655万元扶持,分别较上年增长39.7%和29.3%。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会展招揽成效显著,成功招揽生活用纸展、饲料工业展、高速公路技术产品展、医药原料药中间体交易会等4个大中型巡回展和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科学术会议、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销售精英大会、百胜中国餐厅经理年会等一批超过5000人的大型、高规格的会议。品牌展会进一步做大做强,石材展、投洽会、台交会、海西汽博会、佛事展等品牌展览会的规模再创新高。优势产业专业展览会培育再获突破,新培育举办首届厦门石材机械展览会、新能源展览会、酒业展览会、运动健身器材展览会等专业展览会。会展业招商引资取得进展,促成北京恒瑞行传播集团、中航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大型会展、传媒企业在厦门设立公司。会展设施大为完善,会展三期展馆顺利落成并投入使用,总展览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成为亚洲第二大单体展馆。

  三是突出重点强推动,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取得进展。深化“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加快我市电子商务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推进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电子票据试点、移动支付平台、实训基地等建设。调研电子商务扶持措施,深入调研我市电子商务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拟定制订《厦门市电子商务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市财政已明确每年将安排3000万元专项用于支持电子商务的发展,思明、湖里两区已制订出台鼓励电子商务发展的扶持政策。打造电子商务聚集区,海峡电子商务创业园已有15家企业入驻。开展电子商务示范工作,嘉晟供应链公司入选国家示范企业并获480万元资金扶持。强化电子商为宣传推介,继续举办两岸电子商务发展论坛、鼓浪听涛网络零售发展论坛、网络零售联合营销等系列活动,扩大我市电子商务影响力和知名度。加快培育网络零售经营主体,积极扶持一批运营模式多样、自有电商品牌的网络零售企业,全市电子商务企业已达3990余家,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约25000余家,其中,从事网络零售企业达850家,年销售额超500万元以上的突破50家;万翔商城成为我市首个独立网络销售平台,名鞋库在淘宝商城鞋类销量排名第一,零号男跻身淘宝五大自主男装品牌之列,斯波帝卡、PBA、尚品茶客等一批企业成为B2C知名品牌。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双十一”当天我市电商网络零售额近5亿,仅名鞋库、PBA、七匹狼三家合计营业额就达1.5亿元,名鞋库更以超过7000万元的成绩,刷新中国运动类电商单日销售纪录,集中展现了我市电子商务的发展后劲。

  (五)着力稳市场保安全,提升民生工程保障能力

  一是建设基地夯基础,“菜篮子”工程稳步推进。强化调控基地建设,全年共评审认定“菜篮子”调控基地41个,其中生猪基地17个年出栏21万头,蔬菜基地15个1.75万亩,水产品基地6个1855亩,海捕渔基地3个15万吨,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年度建设目标。开展调控基地年审,对2011年度已认定的24个调控基地进行严格年审,跟踪建设情况,严格基地准入资格,年审率100%,通过率100%。落实基地建设项目补贴,共落实两批基地建设项目补贴资金1616.7万元。建立长效机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出台我市“菜篮子”工程建设贯彻意见,我市“菜篮子”工程建设机制得到了商务部的高度肯定,并将其作为全国创先争优的典型,组织中央媒体进行专题宣传推广。

  二是促进流通提效率,流通主体不断壮大。强化流通主渠道建设,大力推进“双百市场工程”建设、标准化菜市场改造、农改超、定点屠宰优化整合等工作,厦门水产物流中心、厦门闽南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畜禽批发市场、中埔市场扩建暨台湾农产品中转集散分拨中心等项目的迁改建工作进展顺利,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交易额达115亿元,增长超过10%,蔬菜、水产品、蛋品、冷冻食品供应量约占全市总需求量的75%、80%、60%、90%,在保障供应、平抑物价、食品安全等方面凸显了流通主渠道的作用。摸清“菜篮子”产品购销路线,掌握产品流通路线、找准流通节点,并形成“厦门市主要副食品购销路线图”,为今后建立购销网络基本框架,实现数据共享和实时更新奠定基础。有序开展农超(农批)对接,加强农产品“买贵、卖难”的问题调研分析,在全市主要大超市、卖场设立“零利润”专柜,在批发市场建立基地产品销售专区,组织农产品供应链企业对口收购等,有效降低了“菜篮子”的流通成本。

  三是稳定市场化风险,市场波动应对能力加强。加强主要副食品批发市场的监测,认真做好肉、菜日报监测工作,启动猪肉、蔬菜、禽蛋、水产品等主要副食品价格周监测,关注市场动态、气候变化,及时监控和预警,及时采取措施,指导批发市场应对,确保市场供应。适时组织投放平价蔬菜和平价肉,针对年初“菜篮子”价格的持续走高,以财政补贴的形式组织投放了低于市场价格45%的10种平价蔬菜和低于批发价10%的价格投放储备冻肉,有效带动了“菜篮子”价格的整体回落。完善储备机制,完成冻肉1750吨、罐头300吨、食糖400吨的储备任务,同时研究建立可行的储备机制,探讨通过增加瓜果类蔬菜、豆类等储备,增强市场调控供应,应对“淡、灾、节”期间供应波动。

  四是强化监管保安全,食品安全状况良好。强化食品安全检查,尤其是重点做好重大节庆期间的食品安全检查,制定周密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确保全市食品安全无事故。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加强市区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调整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推动各区在建立食品安全工作办公室,协调相关监管部门在街道和乡镇设立食品安全协管员,形成网格化、全覆盖的工作队伍;明确部分领域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分工,对涉及食品安全的举报和投诉实行“首问责任制”,切实消除食品安全监管的盲点死角;建立健全产地准出机制,积极推行农产品、水产品产地准出制度,切实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关口。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制定出台《厦门市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办法(试行)》,建立968123兜底有奖举报平台,发动群众举报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不断增强监管针对性;开展食品安全集中抽检工作,增加了检测品种和频率,全年共完成22类食品及食品接触材料抽检4338批次,得到77189项次检测数据,同时开展食品安全检测系统数据软件的开发工作,建设相关数据库,实现“一家备案,全市共享”;成立厦门市食品安全专家库和专家委员会,聘请食品安全专家73人,并从专家库中选取25位专家成立厦门市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加强学校食品安全工作,在岛内外4所学校开展食品安全进校园活动,对全市幼儿园和中小学校200多名校医进行培训,并在学校开办食品安全课,让广大师生能够经常学到食品安全知识,同时,在全市高校建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建立高校食品安全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宣传工作,积极组织“食品安全月”活动、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培训班、实验室开放日、公开销毁问题食品、广场咨询、食品安全“四进”(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等一系列食品安全综合性宣传培训活动,同时在厦门网开设食品安全频道,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升市民食品安全意识。认真抓好重点行业领域整治规范工作,牵头组织相关部门认真做好打击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打击瘦肉精、打击地沟油等专项整治工作,并结合我市实际,继续抓好群众反映强烈、食品安全问题易发多发的重点行业领域的综合治理工作。强化酒类专卖工作,严格施行酒类经营企业备案登记制度,全市备案企业已突破1万家;加强酒类流通行业监测统计工作,建立了30家样本企业库,定时上报酒类流通数据;加强市场检查,全年出动执法人员超过1000人次,下达72份责令整改通知书。强化生猪定点屠宰工作,继续推进肉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建设,全市已有超过85%以上上市肉品实现肉品质量安全信息“正向跟踪、反向追溯”功能;全面开展生猪定点屠宰资格审核清理,有9家定点屠宰厂(场、点)审核合格,4家不合格的全部关闭;严打私屠滥宰,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超过2000人次,强化日常监管,生猪屠宰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六)着力强队伍提效能,提升服务型机关建设水平

  一是创先争优强队伍,系统建设再上台阶。持续推进党的建设。深入学习十八大精神,组织中心学习讨论、举办专题讲座、发放辅导读本、开展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在全系统兴掀起学习热潮;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全国商务系统创先争优活动指导小组率中央媒体深入采访我市商务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对我市“商务为民、创先争优”的典型做法进行详细报道;落实“组织建设年”要求,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取得实效,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等形式,在商联会、会展行业协会、烘焙与咖啡行业成立党组织。强化队伍建设。推进机构改革工作,新增处室2个,拆并处室8个,23名干部职工进行轮岗,并专门设立审批办入驻市行政服务中心;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全年共组织6场集中学习,开展2场“道德讲堂”活动;丰富机关文体生活,组织干部职工赴革命老区进行传统教育,开展马拉松比赛、机关健身日、八十分比赛、登山比赛等丰富多彩的职工文化体育活动,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机关工会获评市级优秀基层工会组织;关心老干部学习生活和身体健康,积极组织老干部参加政治学习、开展文体活动,并适时开展慰问和联络服务工作;开展下属商协会清理整顿工作,首推商协会分类定级,对3家不合格商协会进行限期整改;完成商务专家库筹备建设工作,共吸纳9大类186名专家为商务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加强文明创建工作。积极做好全国、全省城市文明迎接检查考评工作,商务系统再获全市文明系统称号;开展诚信兴商、诚信经营活动,新评选出60家“诚信经营”示范企业;广泛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系统有8家单位入选厦门市首批“学雷锋志愿服务岗”,局机关与共建槟榔社区签订结对帮扶协议书,并继续开展慈善一日捐设立爱心基金。

  二是“下解办促”提效能,办事效率显著提升。深入开展“下基层,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活动。积极开展外贸企业“一对一”帮扶、党员亮身份服务等活动,“沉下心、沉下身、沉下力”,局领导与18个区、工业集中区及所属系统党组织建立挂钩联系制度,处级及以下干部按工作职责挂钩25个单位和58家市重点出口企业,全年共下基层走访745人次,其中局领导超过100人次,共收集企业共性问题13个方面,个性问题100余件,共性问题都在持续推动解决,个性问题均已得到解决。积极落实“马上就办”工作制度,对现行审批事项进行清理,减少审批层级,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间,全局23个审批事项承诺审批时限全部压缩至法定时限的40%以内,其中2项实现“马上就办”。积极做好“三增三减”工作,新增进驻政务服务中心事情6项,减少在单位行政审批事项2项;新增网上审批事项9项、网上申报事项9项,减少审批时限21项,共压缩95个审批工作日;增加一次性办结事项9项,减少审批环节11项,共减少16个审批环节。

  三是健全制度促廉政,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落实。认真履行 “一岗双责”,调整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按工作分工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任务进行责任分解。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全年共组织7场学习培训活动,做到警钟长鸣,提高党员干部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健全廉政风险防控体系,深入排查廉政风险点,编制《廉政风险管理目录》和《权力运行流程图和主要环节风险防控表》,明确全局53项审批事项和非审批事项的廉政风险防范措施。加强商务专项资金监管,修订出台《厦门市商务局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确立了专项资金归口管理、分工协作、“一支笔”批准、专款专用、监督检查等五大管理原则,明确了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操作流程,进一步强化商务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监督检查,强化对各类专项资金使用、大型商务活动、“三公”经费开支、干部选拔任用、党务政务公开等专项监督检查,促进廉洁从政。加强政风行风建设,积极推进食品安全纠风、清理整顿大型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违规收费等专项治理工作,打击行业不正之风;强化政风行风检查,通过明察暗访、电子监察等方式,对局机关、行政审批中心窗口、商务系统各基层党组织、商协会进行检查,提升政风行风水平。做好信访举报工作,认真纠正存在的薄弱环节,严肃对待每一封信访件,全年共妥善处理上级交办及群众信访举办件10件,较好地落实了信访工作责任制。

  四是沟通协调保障,日常政务工作有条不紊。加大新闻宣传和政务信息工作,制定出台我局《关于加强新闻宣传和政务信息工作意见》,确立工作规则,实施考核奖励,全年相关媒体共刊登报道与我局相关的宣传稿58篇,其中专版宣传(≥1/4版)20篇;共编报政务信息600余条,编发《商务要事专报》23期,被上级信息部门采用超过1000条次,其中省部级以上信息刊物采用超过200条次,并有多条信息获于书记、倪副省长、张副市长等省市领导签批;信息量化积分在全市党委和政府系统均列第3位,继续居全省外经贸系统第1位,在全国商务系统排位进一步前进2位至第9位,首次进入前十,并获邀参加全国商务系统信息工作座谈会;信息评优实现“五满贯”,即连续五年被各上级信息部门评为政务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圆满完成了信息公开、电子政务、机要保密、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任务,全年共完成4件人大议案和30件政协提案,我局被评为优秀政协提案承办单位;全年新公开文件816份,网站点击率首次突破30万人次,达31.7万人次;圆满完成了投洽会、台交会、海峡论坛等10场型活动的接待工作。持续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深入组织开展我市商务领域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推动成立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并认真做好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行政强制措施清理、WTO合规性清理、商务立法调研、普法宣传等工作。强化安全生产工作,积极落实安全生产目标责任,抓好安全生产日常管理,开展安全生产检查,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开展“安全生产月”、消防技能比赛等活动,确保了全系统安全生产无事故。

  二、2013年商务发展形势分析

  2013年我市商务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将略有改善,但也面临的挑战和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仍然处在复苏轨道,尤其近期以来随着各国宏观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欧债危机略有缓和,美国经济复苏趋于稳定,市场信心和发展预期有所提振,全球经济发展环境将有所改善。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仍然不足,发达国家主仅债务问题削弱经济增长潜力,刺激经济政策措施副作用日益凸显,新兴经济体面临的困难较多,加上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加剧等等,世界经济低增长、高风险态势还会明显改观,外需低迷的态势难有根本好转。

  从国内看,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将进一步激发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加上“国39号”和“国八条”等一系列扩内需、稳外需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并发挥成效,我国经济运行将进一步趋稳回升。但是,我国经济企稳的基础还不稳固,外需不足的矛盾尚未根本缓解,出口企业订单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短单小单多、长单大单少的局面还将持续,国内需求增长也受到一些体制机制的制约,加上近年来国内要素成本上升较快、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较为突出、资源环境压力也在增加,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多困难等等,将对2013年我市商务发展形成较大压力。

  从我市看,随着我市贯彻落实“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的全面展开和厦漳泉同城化、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以及厦深铁路贯通等交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我市辐射力将进一步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将更加突出;同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商务发展工作,2012年出台的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政策措施将进一步发挥作用并得以延续,这些都将为我市商务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但是,我市区域狭小、产业基础弱、腹地半径小的瓶颈依然突出,加上缺乏出口型大项目,消费新生增长动力不强,周边竞争日趋激烈,以及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要素成本上升等共性问题,都将在相当长时间内影响我市商务发展。

  三、2013年商务工作要点

  2013年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做好商务工作意义重大。

  根据中央、省、市总体部署,2013年我市商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部署,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以提高商务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加快外贸转型升级,推进消费结构调整,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强化民生工程建设,努力推进我市商务事业平稳健康发展。

  按照全市工作会议精神和市人大会议确定的工作目标,2013年我市商务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805亿美元,增长8%,其中出口486亿美元、进口319亿美元,分别增长7%和9.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3亿元,增长15%。

  围绕2013年工作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我们要重点要抓好六个“加快”:

  (一)加快外经贸转型升级步伐,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

  一是努力保持出口稳定增长。落实和完善稳定出口增长的各项政策,保持出口扶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切实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用好用足各项政策,鼓励企业扩大出口;继续做好加快出口退税进度、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拓宽贸易融资渠道等工作,牵头相关口岸部门调研提出一些新模式的解决方案,如供应链管理模式、特殊监管区的离岸业务等,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出口环境;积极推广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推动以人民币结算的转口贸易,推动银行研究新产品,并争取在两岸人民币结算上先行先试;持续开拓国际市场,积极争取广交会展位,继续组织开拓海外市场团组,用好开拓国际市场专项资金支持企业自主赴境外参展,扩大重点扶持的新兴市场展项,积极开拓南美、东欧、俄罗斯、印度等重点新兴市场,努力帮助企业抓订单、拓市场;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投资设点,建立营销服务网络,开展跨国经营,做深目标市场。

  二是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进一步推进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开展第四批平台评审,并做好已建成平台的跟踪和评估工作,提升其使用效率;大力推动厦门企业参与国际研发设计交流,进一步强化与德国红点设计机构的合作,争取在厦设立机构和奖项,合作开展设计培训,并继续合作举办国际设计展;大力培育出口基地,依托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科技兴贸创新基地、船舶汽车出口基地,推进优势产业出口基地的培育工作,打造重点出口产业聚集区;支持企业培育自主品牌、建设研发中心,打造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提升流通型外贸出口,支持鼓励流通型企业采用掌握订单、研发设计、口岸物流、融资结算四个环节而生产制造环节委托外地企业的出口方式,吸引异地货源,扩大我市出口;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延伸,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优化整合,力争落实启运港退税;积极推进服务贸易发展,做好技术进出口、文化进出口、对外承包劳务、国际货代、对外承包劳务、对外承包工程等服务贸易促进工作。

  三是积极鼓励扩大进口。深入落实国家加强进口促进外贸平衡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加大原材料、资源性商品等大宗商品和消费品进口的扶持,同时进一步挖掘一批有增长潜力和市场需求的进口商品并大力加以推动和扶持;加强进口公共服务平台和促进平台建设,大力推动酒类集散平台、水果集散平台、水上保税仓库、进口仓储平台等进口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利用好保税区、保税港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在保税、仓储、物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推动海沧保税港区和象屿保税区的互动,扩大能源资源、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国内有需求的消费品进口,做大我市进口规模。

  (二)加快培育消费新增长点,增强拉动经济增长能力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

  一是发展现代流通。充分发挥流通对消费的促进功能,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重点推进城市共同配送和现代物流技术应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加快完善流通设施,推进大型商业项目、专业市场、专业街、便利店等商业设施建设,重点培育和新建一批具有区位优势、区域性辐射力的亿元以上专业交易市场,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亿元市场向百亿发展。积极培育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鼓励发展总经销、总代理等现代批发物流方式,开展行业大型企业、龙头企业评选,建立行业重点企业名录,施行限上零售额新增企业奖励机制,壮大限上企业群体。

  二是引导热点消费。扩大品牌消费,大力发展高端百货,推动我市在建、在谈高端百货项目尽快落地、开业,积极引进一批国际名品专卖店、折扣店以及国际一线品牌入驻,提升我市商业结构;深入开展“老字号”、“伴手礼”、“金鼎百货”评选和宣传推介,提升我市商贸品牌知名度,扩大自有商贸品牌消费。推动耐用品消费,积极落实国家信用消费、以旧换新等促消费政策,带动汽车、家电、家居等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培育特色商业街(区),努力提升商业街特色及内涵,重点推进人和路台湾夜市小吃街、鼓浪屿龙头路商业街、曾厝垵海鲜坊等特色商业街建设,促进商旅融合,拉动旅游消费。加大促消费力度,强化商贸与旅游、会展、节庆的互动,组织发动各区、各相关部门和广大商家针对不同销售季节、不同商品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同时继续提升厦门购物节、购物嘉年华等消费促进品牌,促进淡季消费升温。

  三是提升便民消费。加强社区商业科学规划和合理配置,完善便民商业网点建设,推动建立“一刻钟便民消费圈”;鼓励发展家政服务、社区餐饮、早餐工程、午餐工程、美容美发等生活服务业,扩大居民服务消费;加快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进连锁农家店、偏远社区连锁便利店和农村综合维修网络体系建设。

  四是促进循环消费。加快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用好国家试点城市政策,加大对试点企业和示范项目的资金、用地、经营场所支持,推动全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组织等公共机构以及居民社区与回收企业建立废旧商品定点定期回收机制。推动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升级,加快淘汰老旧汽车,构建二手车流通网络。推动节能环保产品销售,推进绿色饭店建设。

  (三)加快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增创对台经贸新优势

  积极争取并用好、用活、用足国家赋予厦门的对台先行先试政策,加快建设“两岸贸易中心”,打造贸易体制创新实验区和两岸国际贸易合作示范区。

  一是制订政策规划。加快编制“两岸贸易中心”建设规划,确定目标定位和建设总体方案。研究出台扶持政策,对两岸贸易中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入驻企业、扩大进口、招商推介和开拓市场以及序幕厅运营等方面给予扶持。争取优惠政策,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和省政府争取政策支持,重点在通关便利化、市场准入、税收优惠、配额支持等方面争取开展先行先试。

  二是建设中心总部。加快推进总部一期项目建设,争取上半年挂牌运营;建设电子商务平台,依托线下功能,着手打造线上电子商务网站,建立集大宗商品和民生商品的信息采集、价格发现、交易撮合、物流服务、网络支付及在线融资渠道等于一体的两岸贸易中心网上载体;建设贸易服务功能区,继续强化和完善已形成的集各大驻区机构于一体的“一站式”物流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并新增集组团参展、社团驻点交流、商品推介、信息发布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商务推广平台;构建营销体系,实施项目市场推广计划,以“两岸贸易中心”为项目推广主体,策划一系列促销、招商、开拓市场活动,并面向国内外市场适时组织举办各类订货会和产品推介会以及链接国内外知名网站平台开展宣传推介等。

  三是整合专业市场。进一步做大做强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厦门水产物流中心、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两岸图书交流中心、象屿保税区进口酒业中心以及在建的国际茶业交易中心、冷链物流中心、游艇水上保税仓、石油交易中心等,打造台湾农产品、特色商品的大陆集散分拨基地,与两岸贸易中心总部有机结合,形成整体营销体系,做大两岸直接贸易。

  四是推进产业对接。深化两岸冷链物流合作,进一步扩大试点合作项目和范围,出台和争取各项扶持措施,吸引台湾业界前来合作,同时积极筹划举办产业合作交流、对接、培训等活动,促进企业合作与行业技术交流。搭建两岸展会平台,进一步加强台交会、文博会等现有展览项目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扩大现有赴台举办的两岸建筑建材展、佛事展、光电展等的展览规模,并新策划举办两岸文具礼品展,同时积极组织双方业界进行各种双向交流和宣传推介活动,进一步拓宽展会合作载体。继续推进赴台投资,积极跟踪赴台投资项目的进展,加强对重点赴台投资企业的协调服务工作。

  (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商务发展内生动力

  围绕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亮点,以创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会展名城”为载体,大力推进服务外包、电子商务、会展业等商务领域现代服务业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加大对服务外包的扶持力度,全面落实中央给予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税收优惠政策,并修订出台我市服务外包扶持政策;加快服务外包项目引进,以软件园三期和两岸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为载体,吸引一批知名服务外包企业入驻;大力推动成立厦门服务外包协会,引导企业、机构加强合作;进一步加强服务外包统计、对外宣传、开拓市场等工作。

  二是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制定出台我市发展电子商务扶持办法,同时推动各区出台相应配套政策,重点从培植产业集中载体、鼓励应用电子商务、培育龙头企业、打造特色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引导和扶持。扶持引导软件园三期、象屿电子商务物流园区、航空港电子商务园区、思明区海峡两岸电子商务园等电子商务产业集中载体和电子商务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电子商务外包商、服务商或知名电商企业入驻,壮大我市电子商务行业规模。积极引导我市一批传统产业广泛应用电子商务,以电子商务模式开拓国内、外市场。继续开展电子商务发展论坛、网商大会、网货交易会、联合营销活动等电子商务宣传和营销活动,扩大我市电子商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是做大做强会展业。强化促进工作,推动成立会展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各区各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加大扶持力度,修改完善会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大对会展项目和主体培育、宣传推介、会展专业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扶持。大力培育自办专业展,在进一步做大做强现有品牌专业展的同时,加大力度培育茶博会、卫厨展、体育用品展、航空维修展等一批新的专业展会。强化会展招揽力度,大力发动我市各相关部门、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和会展企业的力量,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积极引进和争办国内国际知名展会。加大会展主体培育,培育各个环节的龙头企业,并积极引进知名会展机构落户我市,完善会展产业链。

  (五)加快民生实事建设,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围绕“菜篮子”工程建设和食品安全工作,着力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方位市场供应保障长效机制。

  一是强化市场监测及供应保障。加强市场监测,以智能化提高市场监测预警水平,优化样本结构,提高数据质量,推进新增样本企业和信息泵企业工作,提升智能化水平,同时加强数据分析,重点分析商品的供求变化和价格走势,为指导生产、引导消费提供科学翔实的依据。绘制主要副食品购销路线图,摸清我市主要菜篮子商品的购销源头、购销渠道、运输路线,到加工配送、批零市场、消费终端全过程,形成“厦门市主要副食品购销路线图”,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建立基本框架,实现数据共享和实时更新。积极引导主要流通企业广开货源渠道,组织多层面调运、产销衔接、农超对接等活动,保障市场供应。落实储备工作,完善各项储备制度,调整储备结构,增加储备品种,增强应急供应能力。

  二是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新建一批蔬菜生产、生猪养殖、水产品养殖和捕捞直控基地,并启动水叶菜和蛋品基地建设,夯实“菜篮子”供应基础。围绕销区特点,深入调查研究,前瞻性考虑我市人口发展对市场供应的影响,统筹安排市内、外基地建设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合力推进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扶持和培育农产品本埠基地建设,逐步提升自给能力。科学规划流通体系,大力培育龙头流通企业,抓好批发市场建设,培育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重点产品流通企业。不断完善流通体系和溯源体系建设,推进产销对接,提升终端业态及销售比重,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实现产销共赢。

  三是切实抓好食品安全工作。要重点开展“两大治理”,推进“三大建设”。“两大治理”即开展“违禁超限”、“假冒伪劣”专项整治和重点行业综合治理,严厉打击非法添加、使用非食品原料、饲喂不合格饲料、滥用农兽药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五类非法违法行为,严密排查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校园及周边、小作坊小摊贩小市场、食品加工集中点等领域,严厉整治出售过期食品、粗制滥造、冒用品牌、虚假标识等侵犯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并进一步突出乳制品、食用油、酒类、肉类、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农业投入品、包装材料等重点品种综合治理。推进“三大建设”,即监管制度建设、基层体系建设、基础能力建设:监管制度建设重点要重点明确边界不清的生产经营行为的监管主体,研究完善食品安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统一指挥、步调一致的应对处置机制,修改完善我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舆情监测和信息沟通、发布制度;基层体系建设重点要落实乡镇街道食品安全管理责任,推进基层协管员队伍建设;基础能力建设重点要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鼓励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兼并、重组、联合,促进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发展,提升我市检测能力,同时继续开展食品安全集中抽检,加快食品安全电子追溯系统建设。

  (六)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提升机关工作效能

  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全面贯彻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下基层、搞调研、谋发展、抓落实。

  一是改进工作方法。抓调研分析,深入开展“下基层”活动,经常下基层、下企业调研,勤于作分析、写报告,提建议、提思路。抓重点工作,以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要活动为抓手,以点带面推动工作。抓协调互动,强化与各区各相关部门的工作互动,积极争取各区、各相关部门的支持,合力促进我市商务事业的发展。抓计划落实,围绕年计划目标,明确时间进度,责任到处室,具体到个人,并进一步健全局务例会制度,完善计划落实督办机制。抓宣传汇报,进一步密切与上级各有关部门的沟通汇报工作,加强《商务要事专报》、《厦门商务运行分析》、政务信息的编报工作,编好《厦门商务发展》等宣传材料,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全方位宣传我市商务工作。

  二是强化系统建设。一是推进党的建设。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加强干部教育,抓好基层组织建设。二是强化队伍建设。完成处室和人员调整,清理整顿下属商协会。三是深化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文明单位创建,广泛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四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实行“一岗双责”,认真落实责任考核、定期报告、责任追究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廉政准则》,继续加强对财务、资金、人事等工作的监督检查,继续强化政风行风建设,保持风清气正的工作作风。六是强化机关文化建设。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机关文体活动,力求做到“周周有学习,月月有活动”。

  三是落实日常政务。一是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积极推进“六五”普法工作,进一步完善重大行政决策规则,做好规范性文件报审工作,加强商务法律工作和法律咨询服务,完善合同法律审查制度,推进打击侵权和假冒伪劣工作,抓好商务领域人民调委会建设。二是推进安全生产工作。切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增加硬件投入,强化技能培训,大力推行标准化管理,切实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日常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三是落实行政事务。积极做好文字综合、政务信息、新闻宣传、信息公开、电子政务、机要保密、后勤管理等各项工作。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关闭]

主办:厦门市商务局地址:厦门市思明区湖滨北路15号外贸大厦厦门市商务局版权所有

Email:xmtdb@xm.gov.cn电话:0592-5302555技术支持:厦门市信息中心

建议分辨率1024X768,IE8.0以上浏览器,以获得最佳效果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660-20号 闽ICP备10202657号 网站标识码:3502000038